895软件园

为什么大家反感专家

时间:2023-04-12 15:27:58 来源:895软件园

专家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键是,每次说这句话时,都是“今年”。“专家”原本是指在某一领域的极度精专的人,他们的话就是“权威”,就是“正确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按照专家说的做就好了。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专家”了呢?为什么“专家”变成了“砖家”呢?接下来就是对听众催眠,听众因为对方是个“专家”,因此会更容易相信对方所说的,至少会耐心听完。这是“专家”所带来的“演讲红利”。一个企业的领导,很容易把自己误认为专家,处处指导工作。如果你打算在专业上深耕,就踏踏实实从干活做起,告诉自己,没干过就没资格成为专家。不做伪专家,人人有责。
为什么大家反感专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专家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关键是,每次说这句话时,都是“今年”。

“专家”原本是指在某一领域的极度精专的人,他们的话就是“权威”,就是“正确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按照专家说的做就好了。

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专家”了呢?为什么“专家”变成了“砖家”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一个人带着专家头衔讲话时,首先就是一种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所讲的都是对的。接下来就是对听众催眠,听众因为对方是个“专家”,因此会更容易相信对方所说的,至少会耐心听完。这是“专家”所带来的“演讲红利”。

但当“催眠期”结束,听众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却发现专家所讲的内容,视角片面,脱离实际。你挑不出他讲的有什么毛病,却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干。专家说的都是对的,但好像没什么用。

让人记住的只有演讲现场的“掌声回荡”,于是专家的地位与日俱增,但听众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听了一场“正确的废话”。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但这还是好的。更有甚者,所谓“专家”会按照自己的“臆想”去给出所谓的建议。这些建议放到现场,不是脱离实际无法落地,而是根本就是错误的。按照这些建议去做,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而这时候,专家又去指导下一批学员了。

(二)只会说,不会干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专家“不接地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专家在自己频频高谈阔论的领域,却根本没有真正下场实干过。这就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实:他夸夸其谈所讲的东西,自己并不会干!

一个企业的领导,很容易把自己误认为专家,处处指导工作。但一个人成为领导,不一定是因为他的专业能力,而是因为他的领导能力。但专家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而不是管理层面的。管理高手不一定就是专业高手。这就是金x恩今天指导**发射,明天指导母猪护理,后天指导战斗机训练,让人啼笑皆非的原因。

没真正干过某一领域,仅靠“见过”,而没有“干过”,仅靠漂亮的ppt,而没有实干经验,夸夸其谈+袖手旁观,最多只能算高级票友,而算不上专家。不要再被掌声而自我催眠,到头来说得自己都信了,却耽误了那些懵懂的听众。

“当领导”不一定是专家的最终出路,专家身上也不应该带有官僚气息。专家是靠自己正确而实在的见解或的尊敬,而不是因为职位的标签而让对方不得不听下去。

如果你打算在专业上深耕,就踏踏实实从干活做起,告诉自己,没干过就没资格成为专家。不做伪专家,人人有责。

为什么大家反感专家相关阅读:

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问题出在哪儿?

专家的建议,又惹怒了年轻人。

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

这只是众多“年轻人被建议”事件中的一个。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

这些观点,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惹年轻人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

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别专家应从年轻人的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托马斯·索维尔在其著作《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工作成果,往往是不需要负责的。”相比医生做的手术出事故了,工程师设计的建筑倒塌了要承担责任,知识分子提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但网络平台有公共属性,不是某个人的”自留地”。专家更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一旦出错,造成的后果危害很难估量。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专家“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热门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