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软件园

专家:印钞机尽力了还需一部分人先消费

时间:2023-04-12 15:04:19 来源:895软件园

4月11日,央行发布了3月份的金融数据,我对这个数据的评价只有一句话:印钞机确实尽力了。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然而,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却似乎和央行印钞机的努力南辕北辙: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创18个月的新低,环比下降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跌幅扩大,而且,这已经是连续7个月处于下降。3月份的CPI数据虽然在2月份同比上涨1%的基础上涨幅又下滑到1%以下,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惊呼。
专家:印钞机尽力了还需一部分人先消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原创2023-04-12 07:50·光远看经济

4月11日,央行发布了3月份的金融数据,我对这个数据的评价只有一句话:印钞机确实尽力了。

且看数据:新增社会融资5.38万亿,增速10%;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

这些数据,个个都超预期,而且,央行还选择在3月17日突然降准,也是超市场预期。

然而,同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却似乎和央行印钞机的努力南辕北辙: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创18个月的新低,环比下降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跌幅扩大,而且,这已经是连续7个月处于下降。

于是,网上一片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惊呼。

当然,这里面不乏一些不懂装懂的鹦鹉学舌。关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明确阐述:看到统计局的物价数据就认为中国出现了通缩,这是连通缩的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

通缩,是相对于通胀而言的,对于通胀,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对于通缩,很多人可能很少经历过。但通缩也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在很多国家出现过通货紧缩的现象,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不是价格下跌就是通缩。

在经济学上,通缩有着严格的定义,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而又持续的下跌。这里面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的下跌,二是持续的下跌。所谓持续的下跌,虽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CPI持续两个季度环比下跌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

3月份的CPI数据虽然在2月份同比上涨1%的基础上涨幅又下滑到1%以下,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惊呼。但实际上,涨幅1%和涨幅0.7%没有本质的区别。从环比看,下滑了0.3%,但跌幅在收窄。

分析3月份物价表现比较弱的原因,也是非常简单的。

CPI同比涨幅比较弱,和去年的高基数以及食品价格、汽车价格战等有关系。在3月份0.7%的CPI同比涨幅中,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新涨价影响约为0,上月为0.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下降0.3%,降幅比上月还收窄了0.2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下降下降,特别是鲜菜价格和猪肉价格以及油价下跌的影响。

总体而言,物价数据比较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你可以说担心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但目前无论是数据,还是原因分析,并不存在通缩。

从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看,同比下降2.5%,同比已经连续7个月是负增长区间,超过了2个季度,似乎陷入了通缩区间。但如果分析原因,就会发现,PPI同比下降2.5%主要受去年俄乌冲突同期石油、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基数高导致。

据测算,在3月份2.5%的PPI同比降幅中,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0个百分点,上月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而从环比看,PPI连续两个月持平。

当然,CPI和PPI比较弱是事实,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通缩的区间,而是说明无论在消费端和生产端依然很弱。就此而言,提出通缩的专家有一点提醒是对的:那就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通缩的提醒,让管理层意识到,需求不足和债务风险仍然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导致通缩这个狼来了的故事成真。

因为按照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如果生产者对投资的预期不好,就会导致投资需求下降,从而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下跌,这会进一步引起物价的下跌。而消费者如果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好,消费需求就会下降,从而带动物价的下跌。物价的下跌,又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从而使得现在消费显得比将来消费要贵,从而使得消费者推迟消费,进一步导致消费下降,物价下跌。

必须解决消费不足和企业家的预期问题。

也可以肯定的说,从目前的数据看,通缩问题暂时不需要担心。可以观察两会后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的效果。

对于消费问题,很多人指出,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老百姓没钱了。

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还应该看到,导致消费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仍然存在很多限制消费的种种障碍。毕竟,央行的数据显示,1季度居民存款又增加了9.9万亿,这意味着,即使有钱的老百姓也不敢消费或者消费不了。

一些老百姓想换房,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太高,想买车,但摇不到号。想重新装修房子,又无法贷款。

这两天,某部门出台了一个关于物价的征求意见稿,说要每桌超过1500元的宴会进行重点监管,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势必会影响消费,给一些部分干扰企业提供了权力。何况现在一桌1500元的宴会实在是很普通,难道大家在宴席上都吃方便面或者黄焖鸡才正常?让有钱人好好消费,让一部分人先消费起来,这有什么不好?

PPI连续7个月处于下跌区间,说明企业的预期仍然不好,仍然不敢投资,要从根子上解决企业各种“怕”的问题,给企业长期的好的预期,让企业安心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回到我之前的文章中谈到的“寒热之症”。当下的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表现确实有点外热内寒。

中国经济一面是货币政策的火焰,金融数据表面看马力十足,但实际上经济本身的内在仍然温度偏低。一面又是消费和企业信心遭遇的冰冷的海水。下一步的政策重点是在消费政策和企业家的预期方面有更加超常规的真金白银的举措,仅仅靠货币政策的宽松,难以解决消费不足和投资乏力的问题,而不是仅仅靠印钞机。

专家:印钞机尽力了还需一部分人先消费相关阅读:

**烦!大通缩,来了

作者:子非鱼

01 | PPI与CPI增速双双跳水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指数(CPI),这两个指数是反映市场物价变化的指标,也是反馈市场通胀与通缩情况的关键指标。

先看CPI,CPI是物价指数,有人也将其视作穷人指数、生存指数,主要反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压力。如果超过3%,则中低收入人群会比较难受;如果长期低于2%、甚至1%,则可能意味着通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

从上图走势可以看到,2月份CPI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3月份直接低于1%,只有0.7%。环比下降了0.3%。

这意味着短期物价在下降。

而物价下降,无外乎三个因素,要么供应增加,要么需求下降,要么两者同时发生。

从PPI数据来看,显然原因是第三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

PPI指数反映的是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从上图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指数同比从去年10月份开始转跌,在2023年前后跌幅有所收窄,但到2月份跌幅开始扩大,到3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

这一数据持续下跌,意味着:

第一,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导致竞争激烈,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生产者利润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经营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

第二,通缩趋势已经形成,因为价格下降可能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失业率上升或经济衰退。

总之,CPI和PPI双双跳水背后,反映的是民众消费积极性不够,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通缩已经到来。

02 | 什么原因?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民众收入没有起来,消费积极性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按理说,我们的印钞机轰鸣声响彻天穹,货币不断增发,应该呈现出大通胀才是,为何反而通缩了呢?

要知道,央行披露的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广义货币是整个货币的供应量,而广义货币的增速,一般被视作印钞速度。

从规模来看,我们的货币供应量继续走高,较1月份直接增加了1.71万亿。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且创下了2016年3月份以来新高,也即创7年来新高。

可见,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央行开足了马力。市场上的货币之水非常充足,供应非常充足。

既然货币如此充沛,为何还会通缩?显然,货币没有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普通民众的收入没有起来,拿什么去积极消费。

钱主要被国企央企和城投借走,用于大基建和为地方城市卖地兜底。

这一点,从2月份的社融数据可以看到:

多增的1.95万亿 ,主要被两个“人”贷走了,一个是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同比多增了924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企(事)业单位主要是央企、国企和城投。

另一个是**债券。**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增了5416亿元。

这两者合起来多增了14657亿元,占社融多增1.95万亿的75%。

换句话说,主要还是央企、国企与城投在借钱,而私人和私人企业仍没有什么动作,也即钱没有流入到民企和民众手中。

钱虽然不断在印,但流不到民众手中,创造不了积极消费的大环境,怎么通胀?

第二,出口疲软。

前两个月我们的出口,以人民币计价虽然增长了0.9%,但以美元计价仍下跌了6.8%。

而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欧美地区的出口跌幅,更是触目惊心。

内地对香港的出口大幅下降了23.5%,对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出口,下降均超过了21%。对法国、中国台湾的出口下降了接近20%;对德国、新西兰、英国的出口,下降了14%到16%。

如果把欧盟国家绑在一起看,1到2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12.2%(美元值)。

内需没有起来,外部需求又不足,造成工业生产品过剩,这是导致PPI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而PPI价格持续下跌和出口疲软,又反过来压缩工业利润。

2月份,我们的工业利润已经出现了大跳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72.1亿元,同比下降22.9%。

03 | 会带来什么影响

通缩意味着,钱不怎么贬值,甚至还显得购买力在上升。这时候大家就不会愿意投资或者消费,因为投资有风险,晚点消费购买力更强。通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捂紧钱袋子,经济的车轮会逐步放慢。

说白了,CPI和PPI下降引发的通缩会带来连锁反应,大家更不愿意消费,更不愿意投资,更愿意存款,捂紧自己的钱包。

这一大背景,决定了楼市后续复苏已经缺乏后劲。

这时候,官方需要采取措施,刺激消费。因为只有消费起来了,各类商品能卖得出去,才能推动工厂的运转,才能提升工厂的利润,才能推动就业和经济复苏。

所以,我们看到:

第一,3月份以来各类刺激消费的措施此起彼伏,尤其是在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上,各城市铆足了劲。

第二,存款利率开始下调。

广东、湖北、河南等多家银行也开启了存款降息模式,试图引导民众降低存款,把钱拿出来消费。

第三,大招正在酝酿。

在近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官方明确表示: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要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

后续必然会有针对性地推动出口的措施发布。

同时,对于楼市,各地可能会有更多促进成交的措施出台。最近一个月厦门、沈阳、合肥、郑州纷纷放松了限购力度,后续救市依旧会是主基调。

尽管我们的降息空间已经不大,但是面对通缩的压力,不排除会动用降息工具的可能性。

总之,面对通缩带来的压力,未来的货币政策应该会更加宽松。

至于能否打破通缩预期,且行且看吧。

热门下载

相关推荐